鼹形田鼠属体型较小,是一类高度特化的适应地下生活的啮齿动物。其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上门齿特长,向前下方伸延到口腔外的鼻骨前,上门齿唇面珐琅质白色。头骨粗大,鼻骨短而细,颧弓粗,向外扩展。门齿没有齿根,终生生成。耳退化,眼小,被毛柔软,无毛向,几乎无针毛。腭骨后缘有典型的田鼠类的骨桥和翼骨窝,臼齿咀嚼面上的三角形齿环不封闭。上下颌的第三臼齿退化。比第二的齿小很多。Gromov(1995)把此属归入仓鼠亚科,是一类具有田鼠牙齿营地下生活的仓鼠特殊类群,但同时他也认为此属的分类地位不能最后确定。他的观点模糊了田鼠类同仓鼠类的区别,大多数动物分类学者都不认同。此属有4~5种,分布在欧洲东南部、西南亚、中亚,向东到我国和蒙古国。我国仅有鼹形田鼠(E.tancrei)1种。 鼹形田鼠成体体长95~131mm,尾长8~20mm,后足长15~24mm,颅全长24~36mm。头大,体短粗,呈圆筒状。眼小。无外耳廓。尾极短,略突出毛被外。四足宽大,爪较长。前足第一趾极小,仅达第二趾基部,具一极短的小爪,第三趾最长。后足的二外侧趾较短,中间第三趾长,接近相等,掌部具6个肉垫。毛短,柔软如绒。体背部毛色的个体差异较大,多呈黄褐色、黑棕色或浅红肉桂色,也有黑化和白化个体变异。毛基灰色,毛尖黄色或浅红褐色。面部黑色或黑褐色。体侧和腹部毛基黑灰,毛尖白色或土黄色。足背被稀疏的白色毛,沿足掌边缘生有长而硬的白毛。尾毛淡黄或暗褐色。头骨特征见属。染色体核型2n=52~54。 鼹形田鼠的地理分布属亚洲中、西部广布的温旱型,主要分布在亚洲中部干旱地区国家。西从伏尔加河下游东岸向东一直分别到我国和蒙古国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在我国,鼹形田鼠几乎遍布在库尔班通古特沙漠和额敏戈壁以外的整个新疆北部地区,还分布在甘肃河西走廊东段、内蒙古阴山以北的荒漠草原、浑善达克沙地、鄂尔多斯高原,以及陕西北部和宁夏。栖息在从亚高山草甸到丘陵、谷地、山坡、戈壁、沙丘、沼泽边缘,以及农田和撂荒地。最喜栖居在较潮湿、草质好的夏季草场中的沟谷、阴坡等生境。营地下生活方式,洞系复杂,洞较深而洞道长。它们从洞道内推出大量土,在地面上形成很多排列不规则的土丘,覆盖大面积草场,严重影响产草量,并常导致优良牧草场的植被演替,变成劣质牧草场。不冬眠,在洞中储藏过冬的食物。昼夜都活动,但白天很少到地面。主要取食植物的地下部分,特别是富含淀粉的鳞茎和块茎。也吃牧草和耕地中的农作物。在其数量很高的新疆北部农牧区为主要害鼠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