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爪沙鼠的生活习性:长爪沙鼠属草原动物,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干草原和荒漠草原。当这类环境被开垦后,土壤出现沙化,使它得以大量滋生,造成严重鼠害。在干草原、荒漠草原中它多栖息于锦鸡儿灌丛、塔拉(蒙古语,意为丘间小平原、滩地)、季节河道两岸。农田中则喜栖于田埂、撂荒地、农牧交界处及田间疏林地。村旁的小片地、院墙下、杂草丛生的场所也是其聚集之处。 以植物的绿色部分和种子为食。尤为喜食颗粒较大的种子;很少吃植物根部。在草原中大多采食一年生杂草及其种子。在农田中春季盗食作物嫩芽,常造成小麦、筱麦、谷子等作物缺苗断垄;夏季多采食杂草和早熟的种子,很少危害庄稼。但秋收季节,大量储粮,将已成熟的粮食盗入仓库,以备越冬。在中等密度下,每平方千米约有20~40个洞系,可储粮75~200kg。在农业大幅度减产的年份,该鼠发生地群众多有挖鼠粮度荒的。20世纪70年代,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某乡从鼠洞中挖出的粮食竟可按当地人口平均分配30kg。长爪沙鼠在储粮时并不总是储存粮食作物;杂草籽,如苍耳、猪毛菜、滨藜、籽蒿等也是它喜储的种类。农田耕翻对长爪沙鼠密度有很大的控制作用。耕翻破坏了田间的沙鼠洞系,使其迁徙至田埂、荒地,这个过程可造成大批长爪沙鼠死亡。而我国北方旱作农田在夏季压青撂荒的农作习惯以及田间留下大田埂和废弃大片荒地的做法都有利于长爪沙鼠存活、储粮,应予纠正。长爪沙鼠所危害的主要是大田作物,小麦、莜麦、谷子、糜、黍、豆类等。特别是秋收时将大量的粮食拖人洞内,造成严重减产。内蒙古阴山地区因其危害年平均减产达10%~20%,严重时达50%以上。长爪沙鼠的挖掘还加重了土壤沙化和草原植被的破坏。此外,它还是鼠疫等多种病原菌的携带者,曾多次造成鼠疫流行。 以白天活动为主。性多疑,出洞前先谨慎探望,确信无敌害时才出洞,一旦发现异常,立即逃窜入洞。其活动距离的半径达100m以上。有明显的占域、护域行为,如有其他鼠钻入洞口会被赶出。营群居生活;洞系结构复杂,由4~20个向心排列的洞口和地下纵横交错的洞道组成。窝巢位于最深处,距地面50~150cm。仓库的数量多少不一;多则五六个;少则二三个。大的仓库可容7~8kg粮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