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类作为传播登革热等多种疾病的媒介生物,对潮州地区居民的健康构成潜在威胁。蚊类孳生地是其繁殖和生长的关键场所,生物防制方法以其绿色、环保、可持续的特点,在潮州蚊类孳生地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潮州蚊类孳生地概况
潮州地区蚊类孳生地类型多样,包括各类积水容器、污水沟渠、稻田、池塘、废弃轮胎堆放处等。这些孳生地为蚊类提供了适宜的繁殖环境,尤其是在温暖潮湿的季节,蚊虫密度容易升高。例如,饶平县新丰镇下葵村、大光村等地存在房前屋后闲置容器、水生植物、废旧轮胎、石臼等蚊类孳生地;湘桥区城西街道厦一村自建房天台也有积水成为蚊类孳生场所。
二、生物防制方法在潮州的应用
(一)鱼类捕食蚊幼
1.适用孳生地:适用于稻田、池塘、沟渠以及一些废弃的小型积水坑等静止或缓流的水体孳生地。
2.应用实例:潮州部分稻田区域尝试投放食蚊鱼来控制蚊幼数量。食蚊鱼体型小巧,适应能力强,对环境的耐受性较好,且食量大,能有效降低蚊幼密度。在投放前,根据水体大小和蚊虫密度确定投放数量,一般小型水体每平方米投放食蚊鱼10 - 20尾。
3.效果与优势:利用鱼类捕食蚊幼,不仅减少了化学杀虫剂的使用,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还能维持水体生态平衡。同时,食蚊鱼繁殖迅速,可持续发挥蚊虫控制作用。
(二)昆虫病原真菌防制
1.常见菌种及应用:绿僵菌和白僵菌是常见的昆虫病原真菌,可用于处理蚊类孳生地。绿僵菌通过体表侵入蚊幼体内,在蚊幼体内生长繁殖,消耗蚊幼的营养物质,同时分泌毒素,导致蚊幼死亡;白僵菌的分生孢子附着在蚊幼体表后,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萌发,侵入蚊幼体内,引起蚊幼发病死亡。
2.应用方式:可采用喷粉法,将绿僵菌或白僵菌的分生孢子粉与适量的载体混合,制成可湿性粉剂,然后用喷雾器将粉剂喷洒在蚊类孳生地的水面或水体周围的植被上;也可采用浸渍法,将含有真菌孢子的制剂按一定比例稀释在水中,然后将蚊类孳生地周围的植被或可能附着蚊幼的物体浸入药液中。
3.影响因素及优化:昆虫病原真菌的防治效果受环境温湿度、光照等因素的影响较大。一般来说,在温度适宜(20 - 30℃)、湿度较高(相对湿度80%以上)的环境下,真菌的感染力和致病性较强。为了提高防治效果,可选择在蚊虫繁殖高峰期且环境条件适宜的时候进行施用,同时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对真菌进行改良,提高其对蚊幼的致病性和环境适应性。
(三)球形芽孢杆菌(Bs)防制
1.适用场景:常用于处理污水沟、下水道、化粪池等污染较重的水体孳生地。
2.应用要点:Bs产生的毒素主要作用于蚊幼的中肠上皮细胞,使用时要注意与其他化学药剂的兼容性,避免混合使用产生不良反应,并严格按照规定的剂量和方法进行施用。
3.效果与优势:Bs能在污染较重的水体中有效发挥作用,减少蚊幼数量,同时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
(四)竞争与替代防制
1.摇蚊等非吸血蚊类的竞争作用:在一些水体孳生地中,摇蚊等非吸血蚊类与吸血蚊类在食物、空间等资源上存在竞争关系。摇蚊的幼虫数量较多,它们会大量摄食水中的浮游生物、有机碎屑等,从而减少了吸血蚊幼的食物来源。通过保护和增加摇蚊等非吸血蚊类的种群数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吸血蚊类的繁殖。
2.蜻蜓、豆娘等天敌昆虫的引入:蜻蜓和豆娘的幼虫(水虿)生活在水中,是凶猛的捕食者,能捕食包括蚊幼在内的多种小型水生生物。成虫也在空中捕食蚊虫等飞虫。在潮州的一些人工水体或自然湿地中,可以通过营造适宜的生态环境,如种植水生植物、提供栖息场所等,吸引蜻蜓、豆娘等天敌昆虫前来栖息和繁殖,增加其对蚊类的自然控制作用。
三、生物防制与其他防制措施的结合
(一)与物理防制结合
潮州在蚊类孳生地治理中,除了生物防制,还采取了一系列物理防制措施。例如,经常清疏下水道、沟渠,平整洼地,清除室内外积水,控制蚊虫孳生;垃圾等易招引、孳生苍蝇的物质用容器装载并加盖,日产日清;管好人和禽、畜粪便,粪池、粪缸严密封盖,住宅区栽种花木不施用未经发酵的有机肥;完善防蚊、防蝇、防鼠设施,堵鼠洞,填缝补隙以防蟑螂藏匿孳生。这些物理防制措施与生物防制相结合,从源头上减少了蚊类孳生地,提高了蚊虫防治效果。
(二)与化学防制结合
在必要时,潮州也会采用化学防制方法来辅助生物防制。例如,使用超低容量药剂进行空间喷杀,采用高效氯菊酯、氯氰菊酯或硫磷类药物进行滞留喷杀。但在使用化学杀虫剂时,会严格遵循相关标准和要求,选择正规厂家生产、三证齐全且在有效期限内的药剂,并做好防护措施,以减少对环境和非靶标生物的负面影响。同时,化学防制与生物防制相互配合,既能快速降低蚊虫密度,又能维持生态平衡。
四、生物防制应用的效果与展望
(一)应用效果
通过在潮州蚊类孳生地应用生物防制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方面,减少了蚊虫的繁殖和传播,降低了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的发生风险,保障了居民的健康;另一方面,生物防制方法对环境的污染较小,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促进了潮州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二)未来展望
未来,潮州可以进一步加强生物防制技术在蚊类孳生地治理中的应用研究。例如,探索更多适合本地环境的生物防制剂和天敌生物,优化生物防制方法的应用方案;加强对生物防制效果的监测和评估,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防制策略;同时,加大对生物防制技术的宣传和推广力度,提高居民对生物防制的认识和接受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蚊类孳生地治理的良好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