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湿度大,为蚊虫提供了理想的孳生环境。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及近年蚊媒传播疾病防控需求,需建立科学有效的蚊子密度监测体系。以下从监测方法、技术应用及现状关联展开分析。
一、潮州现状与监测关联
1.高风险区域特征
老旧居民区:花盆托盘、储水桶等容器管理不善,导致BI值超标。
城乡结合部:建筑工地、废旧轮胎堆放点积水多,成为白纹伊蚊重要孳生地。
农田区域:稻田、灌溉沟渠为致倦库蚊提供天然孳生场所。
2.季节性变化规律
雨季(5-9月):BI值显著上升,6-8月达全年峰值。
旱季(11-2月):幼虫密度下降,但室内滞留的成蚊仍可能传播疾病。
二、核心监测方法与实施路径
1.幼虫密度监测技术
诱卵器法:在伊蚊孳生地放置含水的诱卵器,4天后检查卵粒数。潮州监测显示,3-10月伊蚊卵密度较高,与雨季积水增多直接相关。
布雷图指数(BI):检查居民区房前屋后200米范围内所有积水容器,统计阳性容器数。
勺捕法:在稻田、沟渠等大型水体,用400毫升标准水勺随机取样,统计每勺幼虫数量。需避开水流湍急区域,确保样本代表性。
2.成蚊密度监测技术
诱蚊灯法:在畜棚、居民区周边1.5米高处悬挂黑光灯,夜间19:00-次日6:00连续诱捕。需定期清理灯管蚊虫残留物,避免影响诱捕效率。潮州监测数据显示,致倦库蚊对蓝紫光敏感,该方法可有效反映夜间活动蚊种密度。
二氧化碳诱捕法:利用蚊虫对二氧化碳的趋性,在监测点释放CO₂气体,配合粘捕装置收集蚊虫。适用于难以通过灯光诱捕的隐匿蚊种,如三带喙库蚊。
人诱停落法:选择居民区、公园等蚊虫活跃区域,监测人员暴露一侧小腿静止30分钟,记录停落蚊虫数量。该方法适用于白纹伊蚊等日间活动蚊种,需结合气象数据(如温度25-30℃、湿度70%以上)确定最佳监测时段。
三、监测体系优化建议
动态风险评估:结合气象预报(如连续降雨、台风预警),提前对重点区域加密监测。
多部门联动:联合疾控、城管、社区等部门,建立“监测-反馈-处置”闭环机制。
技术升级:推广无人机遥感监测、AI图像识别等新技术,提高监测效率。
公众参与:通过宣传教育引导居民清理积水容器,降低BI值。
四、结论
潮州蚊子密度监测需以成蚊与幼虫协同监测为核心,结合地理特征与季节规律,建立覆盖城乡的网格化监测网络。通过科学防控措施,可有效降低蚊媒传播疾病风险,保障公共卫生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