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铃脲是一种几丁质合成抑制剂,对白蚁的作用与其他害虫一样,主要是抑制其蜕皮,导致白蚁死亡。它对大白鼠口服LDs0>5000 mg/kg。在美国,Su等(1993)对氟铃脲诱饵剂对北美散白蚁R.flavipes 和台湾乳白蚁C.formosanus的作用做了室内测定。结果发现,氟铃脲对台湾乳白蚁C.formosanus和北美散白蚁R.flavipes 取食产生阻止作用的浓度分别为>15.6 μg/g和>2μg/g,9周内对该两种白蚁产生90%以上死亡的浓度分别为>15.6 pg/g和>2 μg/g。Su(1994)用氟铃脲控制北美散白蚁 R.flavipes 和台湾乳白蚁C.formosanus田间群体取得了成功。采用监测和诱杀相结合,并在诱饵管中引入媒介白蚁的方法来防治白蚁,即在白蚁活动区设木桩监测,被侵染的木柱用由塑料圆筒包围的木块组成的监测站代替,并在监测站周围土壤中打入由两块云杉板捆扎而成的木桩。一旦发现木桩被白蚁蛀食,就拔出木桩,插入诱饵管。诱饵管管壁预先钻孔,并装入饵料(以木屑和琼脂作为基质),诱管的上端开口处留出一小段空间。松开木桩,把其上的白蚁赶入诱管,盖上管盖,并用土覆盖。这种方法由于采用了从同一群体诱集的白蚁作为媒介白蚁放入诱管,而后媒介白蚁又可以从诱管壁上的开孔进入土中,引诱白蚁群体其他个体前来取食,从而大大提高了诱杀效果。研究表明,氟铃脲的4种浓度(500、1000、2500、5000 μg/g)对白蚁的诱杀作用无显著性差异,并且用最高浓度也不对白蚁产生拒食作用。要减少白蚁90%~100%的取食种群,需用氟铃脲4~1500m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