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白蚁防治应用呈现出技术多元化、防治体系化、管理规范化的特点,同时面临区域防治需求差异和行业升级挑战。以下从防治技术、防治体系、管理措施及行业现状四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防治技术应用现状
1.传统化学防治仍为主流
在房屋建筑领域,传统化学药剂(如联苯菊酯、吡虫啉等)仍被广泛用于新建房屋的地基处理、装修材料预处理及既有房屋的蚁巢灭治。此类方法见效快,但存在环境污染风险,且长期使用易导致白蚁抗药性增强。
2.生物防治技术逐步推广
部分防治机构开始尝试使用绿僵菌、白僵菌等生物制剂,通过感染白蚁群体实现控制。例如,上海某企业采用含绿僵菌的生物凝胶替代传统药剂,配合“检测-治理-保险”模式,使二次发生率降低至3%以下。此外,信息素诱捕技术结合微波雷达监测,可提高早期检出率,但设备成本较高,主要应用于历史建筑和水利工程。
3.智能监测技术试点应用
中科院动物所开发的“白蚁预警云平台”已在广州、杭州等地试点。该系统通过温湿度传感器、二氧化碳监测器和振动采集装置构建三维环境模型,当监测到CO₂浓度异常升高或木材振动频率异常时,可自动定位蚁巢位置,准确率达92.3%。此类技术适合农村自建房和历史建筑群,但设备成本和运维要求较高。
二、防治体系建设现状
1.水利工程防治成效显著
广东省水利部门通过“三程序8环节”综合防治技术,在北江大堤等工程中连续27年保持“无蚁害”堤防。该体系包括定期巡检、蚁巢定位、灌浆封堵和生物防治等环节,并建立了省级水利工程白蚁防治中心,负责全省水利工程蚁害治理达标的检查鉴定及验收工作。
2.房屋建筑防治逐步规范化
广州市要求新建建筑必须预埋监测诱杀装置,二手房交易需提供白蚁检测报告,历史建筑实行“一栋一档”动态管理。例如,高明区通过住建部门联动,为108户低收入家庭提供免费白蚁防治服务,并结合社区讲座普及防治知识。
3.历史建筑防治面临挑战
揭阳古城等明清古建筑群因气候潮湿,白蚁隐患严重。目前主要采用局部化学处理与物理隔离结合的方式,但长期效果有限。部分地区尝试引入数字孪生技术,通过三维建模模拟蚁害扩散路径,为精准防治提供依据。
三、管理措施与政策支持
1.政策法规逐步完善
广东省出台了《广东省水利工程白蚁防治项目省级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广东省水利白蚁防治企业资质等级试行标准》等文件,规范防治市场。例如,云安区2025年白蚁防治项目要求参与企业具备独立法人资格、安全生产许可证及相关资质证书。
2.资金投入与技术支持
省级财政每年安排专项经费用于水利工程白蚁防治,并要求新建、除险加固工程将防治经费列入概算。例如,北江大堤每年核拨60万元用于白蚁监测与治理。
3.公众宣传与教育
广州市房安所等部门联合开展“白蚁认知教育进校园”活动,通过显微镜观察、3D打印模型等方式提高青少年对白蚁危害的认识。调查显示,参与项目的学生家庭白蚁自查率较普通家庭高出28个百分点。
四、行业现状与挑战
1.市场竞争激烈,企业规模分化
以深圳市为例,全市专业白蚁防治企业约400家,涉足相关业务的企业超500家,直接间接从业人员近1.8万人。但行业技术实力参差不齐,技术实力较强、经营年限超过十年的企业仅约50家。
2.区域防治需求差异显著
珠三角地区因城市化程度高,房屋建筑防治需求旺盛;粤东、粤西地区因水利工程和历史建筑较多,防治重点偏向堤坝和古建筑。例如,云安区2025年白蚁防治项目覆盖22个小型水库和31.09公里堤防,要求全年开展不少于2次巡检。
3.技术升级与行业整合需求迫切
传统化学防治方法面临环保压力,生物防治和智能监测技术尚未普及。行业需加强技术研发,推动防治服务向“检测-治理-保险”一体化模式转型,同时提高从业人员专业资质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