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白蚁防治技术标准主要包括一系列规范和技术要求,旨在通过科学、系统的方法有效预防和控制白蚁危害,保障房屋建筑、水利工程、园林绿化等领域的安全。
一、总体方针
我国白蚁防治工作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强调在防治技术上依赖于自然因素或自然因素的产物,以达到最佳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二、主要技术措施
1.房屋防蚁设计:
房屋应做好通风、透光、防潮、排水设施,连接房屋外墙的路面和其他地面应有散水坡。
屋顶沉降缝的遮掩面应设计成两边侧向拱起的倾斜坡度。
无地下室的房屋底层使用的木质材料不得直接接触土壤。
穿越混凝土地板的管道应安装管道防蚁圈,边距应大于等于50mm。
2.房屋施工场地清理:
项目开工前,应对施工现场情况和白蚁危害情况进行调查,并填写房屋白蚁预防工程项目信息表。
对调查中发现的白蚁危害,应根据有关技术要求,采取相应措施进行灭治。
在施工过程中,应督促建筑施工单位及时清除建房场地遗留的废旧木质材料,拆除建筑木模板和木桩,防止白蚁孳生。
3.监测-控制:
白蚁监测系统宜在房屋建成或室外绿化完工后安装,安装数量和位置应根据房屋结构、区域内的绿地面积、白蚁种类确定。
监测装置应统一编号,并做好现场标识。
4.药物屏障:
对于房屋建筑需要采取药物屏障措施的,在包治年限内,可根据药物持续有效期和现场情况采取二次或多次施药措施。
药物屏障应连续设置,可结合房屋建筑各分项分部位置设置水平屏障或垂直屏障。
5.砂粒屏障:
对于房屋底层非架空板结构的,在底层混凝土板下应全部设置砂粒屏障,砂粒厚度不应小于100mm,且砂粒屏障向外延伸到房屋周围不应少于100mm。
对于房屋底层有架空板结构的,在架空板下全部区域应设置砂粒屏障,且深度不应小于100mm;在墙体两侧应向下延伸到基础梁顶部以下不小于100mm,宽度不小于100mm;在房屋外侧设置砂粒屏障宽度不应小于100mm,深度向下延伸到基础梁顶部以下不小于100mm,且应使用覆盖物进行封闭。
6.复查:
在白蚁危害严重的地区或者易受白蚁危害的房屋,检查间隔时间宜为1年~3年。
采用药物屏障的,复查间隔时间不应超过5年。
采用砂粒屏障的,每年应复查1~2次。
在复查中发现白蚁危害时或防护屏障的预防效果降低时,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同时建立台账。
三、标准制定与实施
为规范白蚁防治技术在房屋白蚁防治工程中的应用,减少白蚁对房屋的危害,保证房屋白蚁防治工程质量,加强技术管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全国白蚁防治中心等单位起草了行业标准《房屋白蚁防治技术标准(征求意见稿)》,并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该标准包括总则、术语、基本规定、白蚁预防、白蚁治理以及附录等内容,适用于我国新建房屋的白蚁预防,既有房屋白蚁危害的检查、监测和灭治,区域房屋白蚁综合治理。
四、其他领域白蚁防治
除了房屋建筑领域,我国还在水利工程、园林绿化、桥梁、电缆等多个领域制定了相应的白蚁防治技术标准。这些标准根据各自领域的特点和白蚁危害情况,提出了具体的防治要求和措施。
|